创始人寄语

钙钛矿产业化漫谈

2025.08.07,山西省,太原市

这两年,钙钛矿公司开始如潮水般涌现,这很难说是一个好的还是坏的信号。从好的一面来说,这些公司丰富了钙钛矿行业,也让越来越多的投资人了解到了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么一种东西。从坏的一面来讲,过多的跟风公司拿到投资但是却产不出实际产品,只会让投资人丧失信心,最终导致劣币驱除良币。

太阳能电池这个行业,从诞生最初,就确定了其难以实现超额利润的事实。从古到今,任何能源都是由国家进行垄断的。与粮食相同,能源是民之根本。创始人有一个朋友曾说过:太阳能电池行业就是一个自杀性行业,其他行业都在思考如何赚得超额利润,太阳能电池行业却只能思考如何将成本压低再压低,以打败对手赚取那一点点微薄的利润。然而,成本压低是有限的,设备价格摆在那里,材料供需也摆在那里。诚然,需求量变大形成产业化会降低设备与材料成本,但是总归是有一个上限的。达到上限后,又该如何?

就像世界的十字路口一样,钙钛矿的产业化对于不同的群体来讲具有不同的故事。而对于不同群体中不同追求的人,也有不同的看法。想要了解产业化,就需要了解正在实现产业化的人。

 

私认为,在目前钙钛矿真正的产业化进程中主要存在三类人群,分别可以称作理想派、晶硅派、与资本派

第一类,理想派。理想派的代表思想是坚信钙钛矿可以产业化,是太阳能发电进步的垫脚石,也有可能是人类能源利用史的一次里程碑。这类人多以实验室出身为主,大多情况下第一次接触的科研教学就是钙钛矿太阳能电池。这一类人可以称为光伏领域的激进派或改革派。这类人群的辨识标志是你问他你觉得钙钛矿有没有戏,他跟你说肯定有戏,同时会用钙钛矿领域的专业知识告诉你为什么有戏。

第二类,晶硅派。此派人员怀疑钙钛矿最终会像CIGS或者TeGe太阳能电池一样在历史上只是昙花一现,最终踏上破产的老路,或者像First Solar一样只能依靠政府扶持才能过得下去。同时此类人员极度怀疑钙钛矿的稳定性,坚持太阳能电池必须稳定使用20年衰减率不低于80%才称得上太阳能电池。这类人可以称为光伏领域的守旧派或者保守派。人群的辨识标志是你问他你觉得钙钛矿有没有戏,他回答不知道,说可能有戏可能没,得看钙钛矿发展。言下之意就是他不看好,也没有深入了解过钙钛矿的专业知识。如果你继续问下去,这类人群可能会用晶硅领域和其它领域的知识来解释为什么他觉得钙钛矿没戏。

第三类,资本派。此派人员不知道钙钛矿能不能产业化,但是投资界现在投无可投,经济不景气,互联网行业雪崩,新科技找来找去就那么几种,气氛已经到这了,那还是投钙钛矿吧,钱动起来总比放着贬值好。简单来说就是没得投了,所以投钙钛矿。此类人员对于光伏行业的了解与第二类人群接近,逻辑偏向生产和套现,简单来说就是炒股。这类人属于摇摆派。人群的辨识标志是你问他你觉得钙钛矿有没有戏,他跟你说有戏,但你问他为什么有戏,他不会从钙钛矿专业知识角度解答,但是会从资本流转的角度告诉你一个结论。这个结论是无论钙钛矿成或者败,资本都能赚到钱,所以有戏。对的,这个“有戏”的意思是资本能增值的有戏。

以上三种只是人群的简单划分,并不代表好坏,任何事物的发展都需要不同的阶段进行助力。

目前,各家钙钛矿公司基本由风险投资直接进行资助。风险投资的本质,是在风险管控与收益追求之间寻找动态平衡。而在当前经济周期下,超额收益获取难度加大,风险权重自然需要提升。这种逻辑传导至被投企业层面,就体现为决策必须更审慎地考量投资人的利益——这是资本市场的运行规律使然。钙钛矿作为典型的技术驱动型赛道,其高不确定性与资本的高敏感性相互作用,客观上形成了’风险管控即核心竞争力’的特殊发展阶段。

我们可以客观地认识到,当前钙钛矿技术的产业化进程仍处于资本驱动的关键培育期。在产业成熟度尚未达到晶硅行业的稳定水平之前,市场参与者们正在通过资本赋能的方式,积极探索技术突破和商业化路径。这一发展阶段既体现了创新技术产业化的普遍规律,也反映了资本市场对前沿技术的前瞻性布局。从长远来看,钙钛矿产业要实现像晶硅那样的规模化、稳定化发展,还需要产业链各环节的持续协同创新和时间沉淀。

硅电池行业事实上不具备强抵抗市场风险的能力。因为其需求是一个缓慢增加的值,但是供给却是一个可以随意增多的值。换个角度来看,那些在硅电池行业低谷开始入手增加产能的人,就是所谓市场中的多头,当多头多到没有空头,自然会引发价格的雪崩,每一个多头都想要尽快脱手自身仓单,从而造成行业巨震,最终只能依靠国家救场。而这里边遭殃的,更多是普通人,就是市场里的韭菜们。而最倒霉的,就是那些以本行业为生的打工人。

那么,钙钛矿会有什么改变吗?

事实上,变化可能没有想象的那么大。尽管钙钛矿是一钟新兴的技术,它也具备一系列奇奇怪怪的优点。但其本质并未发生变化,商业逻辑并未发生改变。这点决定了它还是会走上晶硅电池的老路。唯一不像硅电池的便是钙钛矿不会有原材料危机。但是这一点也恰恰是致命,或者颠覆性的一点。这意味着钙钛矿太阳能电池的生产不需要一套完整的产业链。

但是,在创始人本人看来,如果有一天实现了晶硅钙钛矿叠层并达到>35%的效率,那么是有可能产生一些新的商业逻辑的。彼时整个光伏电池行业将有可能迎来新生。同样的,这一过程需要国家的战略支持,并且是必选项。